从白杨沟佛寺到拉甫乔克古城,一直沿白杨河南行。一座高达数十米的黄土台上斜向小路伸出一棵老态龙钟的柳树,几乎挡住了前行的脚步。曾三次行走在这座1500年前的古城中,望着满眼的黄土与卵石筑就的城池,追寻着唐代纳职县的历史。
楼兰后裔
拉甫乔克古城所在地为今天的哈密市四堡村,据史书记载,公元72年,东汉明帝拜窦固为奉东都尉,屯兵凉州(今甘肃武威),窦固分兵四路北征匈奴战于天山,呼衍王败逃,东汉政府在四堡设“宜禾都尉”城并置兵屯田。“拉甫乔克”是古老的突厥语,“拉甫”即“纳职”;“乔克”即“小山包、小山冈”之意。也有人说“纳职”是“罗布”的转音。
拉甫乔克城址很壮阔,由两座城构成:北城城墙下端为泥土夯筑,上端为土坯垒砌,角楼和马面明显可晰;南城的营造更为独特,为外部夯筑、内部土砌的双层墙体,今人估计它们为不同时期居住者的多次营建;两城内外出土有很多红灰色陶、土器及刻纹罐、瓮等古物。
拉甫乔克古城呈现着中原建城的平面方形格局,这座建于隋唐时期的古城被起名为拉甫乔克,与唐时伊州的行政建制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唐时伊州辖有伊吾、柔远、纳职三县,纳职县在伊吾城西南(即今哈密市五堡镇四堡村一带),县辖7乡,因早期有鄯善(古楼兰国,今若羌县城及罗布泊一带)人在此筑城、又胡人称“鄯善”为“纳职”而得名。
关于“纳职”一词,留存至今的历史资料并未记载它具体出自什么语言、有什么含义。纳职城的建立是因鄯善(古楼兰国)“被丁零(突厥人的先祖)所破,人民尽散”(《南齐书.茹茹传》),一部分楼兰人穿越罗布荒漠北上到了今天的四堡、五堡一带。这个年代被史学家定为公元490年——这些北上的楼兰人到达这里后,筑城生息,因此今人认为纳职人即是古楼兰人。
纳职传说
关于纳职人的传说,我在柳树泉农场的马姓农人家曾听过另一个版本:
从古鄯善(楼兰)北上来到这里的楼兰子民,以“鄯”姓为部族姓,他们放弃了在鄯善(罗布泊湖岸)渔猎的传统,在纳职放牧并接受了中原人的农耕技术。
大约繁衍了5、6个世纪后,突厥人占领了西域,他们不愿臣属突厥,又举族向南迁回罗布泊岸,但故地已今非昔比,繁荣不再,罗布泊更没了先前鱼跃湖面、青草离离的场景,而他们学会的农耕技术又因罗布荒漠的干旱缺水不能施展。于是,他们沮丧地再度回到纳职,依天山雪水融化后形成的狭窄绿洲死心踏地地在这里生存了下来。
《后汉书》所载的楼兰人北迁四堡并建立屯堡,而这座屯堡繁衍多年后在唐于西域推行郡县制时成了纳职县的县治。有人说,“纳职”是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纳缚波”(即罗布泊)的译音,这多少也带出了这里的人种是楼兰人的信息。还有人说,纳职人是罗布人的后裔。
从古老的伊吾延伸到纳职,沿途矗立着十余座烽火台,当年的狼烟四起和宁静的城池似乎在烽火战争和自然之力下逐渐淡漠出人们的视线。
废弃的纳职(拉甫乔克)古城和被遗弃的丝绸之路其实并没被人真正忘却,只是人们很少涉足它们。古城衰败了可以建新城,古道被改变了可以建设新路,甚至道路的起点和终点都可以推移,但遗失在古城、古道上的文明历史我们是否可以重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