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进英语领地的“东方不败”
偏见是永远存在的,尤其是在英语语系的国家。这种偏见不仅仅来自于科技水平,更多的是人格与国格。在英美国家表面上有风度、有教养的人,当你和他竞争时——成为他真正的竞争对手时,他在骨子里会看不起其他肤色的民族和个人。你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在整个地球上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使得英语成为国际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科技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更广泛地使用英语,而随着世界各国英语的普及,那种贵族式的偏见将会越来越显现出来。当语言成为与世界对话的资本,当语言成为打破垄断冲破阻碍的砝码,要靠外国人来帮助提高语言,事实上不大可能做到,它所需要的是自己的国家能够建立完整的、科学的语言教育体系,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教育水平来提高本国公民的外语语言能力。
痛定思痛。在中国近百年开放历史上,从大清王朝派出第一批留学生直至现在,语言是横堵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障碍,由于语言体系的不同,中国文字和英文之间不像是西班牙语和斯拉夫语系那样容易学习,加之人为造成的闭塞,中国学习英语要比其他国家学习英语困难得多。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由于语言优势在与世界沟通方面远比中国容易得多,印度正是靠语言优势在IT领域里异军突起。说句不客气的话,在近百年来中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英语教学体系,中国式的英语大多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教会英语。当世界列强窥视中国巨大市场时,他们派来了传教士,并在中国很多地方办了教会学校,这些学校教出的学生是最早的中国本土的英语学生。二是海归派。他们从中国走出去又从国外走回来,中国现在更多肯定的是他们的学术成就,而忽略了他们对普及英语的作用。三是各级学校的英语课程。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外语,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以英语为主,50年代至60年代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以俄语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转而以英语为主,不管是口含清水练俄语发音,还是梦中也在背英语单词,中国的外语教学总是在与世界交流时显得怯阵,常常是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和老外交谈,这是为什么?
语言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事实上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英语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大不一样的,英语教学更多需要的是改变和训练学生的英式思维方式,当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语言的理解就不同了。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小孩曾十分不解地问:“中国的电影全是向后看,美国的电影全是向前看,中国上演的大多是帝王将相朝廷探子等,美国上演的大多是未来地球灾难外星人等。这是为什么?”语言对小孩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在10岁以前是小孩语言的成长期,也是思维方式的形成期,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否考虑到小孩的特点?中国的外语教学是成人式的、填鸭式的教育,高考成绩外语过关的学生实际掌握了对话能力的有多少?近百年来的外语教育急需变革,这种变革是以提高中国与世界对话能力为前提,现在让我们以此为标准,看看新东方是否做到了。
新东方是中国英语教育新的力量,可以说新东方与中国近百年的英语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他们把东方文明和东方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把英语的消费市场与中国学生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把海归派的亲身体验和中国实际英语应用结合起来。当语言成为与世界交流的必然趋势的时候,新的外语教育体制就会应运而生,这种新的英语教育体制不可能产生在体制之内,因为体制本身已经静止并僵死。中国打开向世界开放之门,英语成为热门学科之后,有人仍按原先的方式培养学生,有人则看到了开放的中国所带来的英语市场的变化,并能抓住这一变化迅速完善建立新的教学体制,这种教学体制事实上面临的是——如何打破偏见,以开放的心态走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英语领地,并在这一领地中与传统列强一争高下。从20多年前的《许国彰英语》到新东方学校,这一过程是中国学习英语蝶变之路。如果说《许国彰英语》是中国人自发学习英语引路者的话,那么新东方学校则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由自发到理智,由普及到提高的提升者。海洋般的英语市场是以中国在国际的地位为背景的新型市场,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英语市场提出的新问题必将产生新的教育机构,这种教育机构以开放的、务实的精神把英语变成大众文化,使得学校、家长和小孩有兴趣、有乐趣去掌握一门语言,事实上,是在掌握一种谋生的手段。开放的中国为英语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实习背景,新东方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背景,在开放的国度里如同唐王朝一样——与老外交流不再局限于官员和外交领域,而是市井和大众的对话而已,我们应当去总结唐王朝与外界的交流以及唐王朝如何培养民间的语言交流,对今天是大有益处的。新东方和唐王朝民间语言交流相似,这样东方文明的传承,大概是在做让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