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袁思陶的话】
虽然与汤亮尚未识荆,但仅从朋友只言片语的介绍中,就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很难想象,一个执掌超百亿规模企业、又身兼多项社会职务的企业家,工作繁忙间隙,竟然还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上海市政协书画院画师。此外,除了“泼墨抒怀,丹青寄意”外,他亦是沪上著名的古书画收藏家和书画艺术鉴赏家,著有《金冈精舍藏画赏析》一书,假十年之功,对私人收藏的700余幅古字画悉心研究,钩沉史实,逐一点评,迭有妙论。
经由和汤先生的一番交流,我向他提出了一些书面问题,请他和广大网友一起分享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心得。
【图集】汤亮书法作品高清图欣赏
汤亮近照
主持人袁思陶(以下简称主持人):时下,挥毫泼墨已经成为诸多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不少企业家。汤先生,我知道您就十分钟情于书画艺术,可否请您分享一下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汤亮:我认为,每一个人心中都蕴藏着一种审美需求。无论是喜欢书画、音乐、舞蹈,还是喜欢阅读、运动、旅游,源动力都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渴望。他认为这是最美的精神享受,他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喜欢泼墨的人,就是通过写字环境的熏陶、字形布局的琢磨、自如运腕的挥洒,包括书法内容的选择等,来享受一种精神的抒怀、释放和升华。我和许多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人一样,经常通过书法来放松心境,忘掉尘世欲求,洗涤心灵杂质,让心静下来,达到禅宗所说的那种“静照忘求”的思想境界。哪怕仅是片刻的静居幽思,也是很美妙的精神享受。
主持人:我经常听一些书画艺术家讲,书画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澄怀观道”。这似乎和您追求的“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
汤亮:您说得很对。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虽然林林总总,但是追求的思想意境却是相通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文化故事。六朝时,南宋画家宗炳是个旅游发烧友,他一生游历名山大川,边游边画。晚年走不动了,他就把以前的画作挂在墙上,卧而观赏,权当再游。宗炳提出的审美标准,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怀过滤得十分清澄,要一尘不染,这样才能细细体会山水画中的“自然之道”。近代中国美学家们都非常推崇宗炳的这种说法,“澄怀”是审美主体,“观道”是审美客体。所谓“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说的就是这个审美过程。
汤亮在书法创作中
主持人:您是如何与书画结缘的?
汤亮: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源头,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熏陶,二是师长教导。我与书画结缘,更多是来自家庭的熏陶。我出生于一个钟爱传统文化的书香门第,外公,叔公及四位舅舅,在书、画、印诸方面,皆有相当的造诣。很小的时候,舅舅们就领着我去美术馆看展览,他们的书画作品也挂在展厅里。舅舅一一给我指点着沈尹默、谢稚柳、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林散之等大家作品,回家就辅导我涂鸦。我才十几岁,就喜欢上了中国画,记住了许多画家名字,也能大致分辨出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比较好玩的是,其中一个舅舅喜欢钻研装裱,我也把它作为游戏,在一旁凑热闹帮忙。多年后,我在《金冈精舍藏画赏析》一书中,谈到一些传统装裱的手法,与此是不无关系的。如果说结缘,我想,这该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主持人:您的“学宗一家”,是从哪家入门的?
汤亮:我虽然自幼习书,临汉碑,学二王,但是要说“学宗一家”,自感还没到那个地步。多年来,我追求的是如何把字写得“更有中国书法的味道”。这也是早年家庭长辈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头不敢忘怀,也很受用。要说入门,我以为,颜筋柳骨是写好书法的基础,以楷书起步是学书正道。
说起来,中国的传世书法,最初也是起源于民间书体。如历代书家推崇备至的汉碑来说,原本就是庶民体,“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后世以碑为帖,才逐渐演化成为不同的文人体。中国历史上,书画虽说同源一体,区别还是有的。譬如,历代有专职画家,可几乎没有专职的书法家。所有书法大家,大抵都有本职,书法是业余的,写得好,有了名气,前来求赐墨宝的人就多了。我想,原因恐怕就是画画更需要有专门的学习,书法则是凡读书人皆会挥毫的,只是俊丑好坏而已。后来书写工具变了,传统书法才逐步成为一门专门艺术,也衍生了专职的书法家。
主持人:在您的求艺历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师长是哪一位?他给予您哪些难忘的教诲?
汤亮:自然还是家庭长辈中的那些“民间书画家”。我给您讲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是我舅舅很久以前讲给我听的。舅舅有个比他大十来岁的朋友徐先生,打小读私塾出身,三、四岁时,就在檐下扎马步,执笔蘸水,在磨光的城砖上写大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直到50来岁时,自觉学书已成,就用心写了真、行、草、隶、篆和魏碑六体书法,汇成一卷,寄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戴老先生评点。过了一段时间,老先生随书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字的架势很漂亮,但积习已成,病入膏肓,劝你今后不必再练,多写无益……”这个故事对我一直是个棒喝,它第一次让我知道,写书法居然也有“积习难返,病入膏肓”的“绝境”。故而,我几十年写字,绝不敢凭空臆造笔法,就是自我警惕,不要使那些无本无源的笔法形成书写习惯。
汤亮创作中
主持人:您对史上的哪些经典书帖有过深入研习?您最钟情的书家有哪些?
汤亮:我平常研习较多的经典书帖,有王羲之、智永、李邕的。最钟情的书家有褚遂良、怀素、柳公权、米芾等。
主持人:书家常说的“通临百家”,您是怎么看的?
汤亮:要做到“通临百家”,何其难也!至少,我远没做到。现代人毕竟不像古时的文人士子,有大把的时间呆在书斋里,可以用一辈子光阴去“通临百家”。据我所知,古代书家真正做到“通临百家”的也很少,更遑论今天的书家。我的看法是:与其“通临百家”,莫如“精读各家”。临帖重要,读帖也很重要。这和“熟读唐诗,下笔有神”的道理一样,读帖常有新会意,临帖才会时有新意。
汤亮作品《金冈精舍藏画赏析》
主持人:根据您多年读帖的心得,请谈谈对不同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规矩和规范的体会。
汤亮:您出的这个题目很大,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先说说我通读王羲之行书帖的体会吧。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姨母帖》、《丧乱帖》等。据说,《兰亭序》原帖是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的。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少长咸集,宾客兴致极高,所以王羲之的字也写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事后他又写过很多幅,但都不及当时所写的这一幅。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的艺术。若兴不至,势不成,下笔必迟滞。《姨母帖》的风格又不同,笔法多变,内含筋骨。梁武帝萧衍曾评其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认为他的字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丧乱帖》则反映了王羲之苦于丧乱的不安情绪,因无意于书,随意间,书法越见自然。此帖的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更略带古意。曾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书体才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再谈谈我读怀素三帖的体会。《苦笋帖》的字不多,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此帖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泻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自叙帖》有七百余字,首尾贯通,每字的点画体势,都准确地体现了草书法度。怀素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融入草书,尽量运用藏锋出笔,或借用上一笔余势来造成下一笔回锋,充分表现出线条的圆转活脱和刚劲矫健。《食鱼帖》则是另一番气势,富华圆润,清劲浑熟,放逸张狂,动不失规矩,静不失生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醉僧”狂草,酒酣兴发,书以畅志,字完而势不尽,气概自是不凡。
汤亮近照
主持人:在汲古纳今的基础上,您对形成自己的书风有何考虑?
汤亮:我有一方有趣闲章,印文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我很喜欢。一个人的书风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很难刻意为之。只要把字写好,写出自己最佳状态就行。
主持人:在您的书法作品中,您希望体现出什么气质?
汤亮:在自然、随性的抒发中,体现出一种书卷气。
主持人:您是如何评判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的?
汤亮:评判一幅书法作品,有时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这就如同读书帖,看你能不能“悟”到“空”的境界。佛家所说的“空”,就是回归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从这个哲学概念来说,凡是能让人体验自由、享受自由的书法艺术,就是上品佳作。
主持人:继承和创新是当代书法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书家在创作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您在创作中是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立统一体的?
汤亮:中华文化两千多年来延承不绝,主要得益于方块汉字的一以贯之;而汉字的一脉相传,又主要得益于笔墨书写的艺术传承。汉代以降,中国书体虽然多有变化,但基本的书写规则变化不大,为了追求书法艺术的美妙变化,似乎已经穷尽天下书家的心智。所以我觉得,当代书法艺术面临的首要挑战,不是创新,而是继承。一般来讲,学书者皆唯恐书风不古,有些自创的“创新”书体,其实是有悖于书法之传统。当然,这并不等于书法就不能创新。且不说当代书法所用的笔墨纸张,本身就与古代大有不同,而且好多字体也有明显变化,今人书法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创新。
我的基本看法是:书法要尊古,但也不能食古不化,譬如有些书家把字写得谁也看不懂,就没这个必要;要鼓励创新,但也不能乱搞,曾经看到某些“气功书家”,写字前还要手舞足蹈一番,煞有介事,就很好笑了。
汤亮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冈精舍藏画赏析》
主持人:钱穆先生曾经说过:“非通中国人文之妙,宅心之深,何可言书法?”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有何见解?对当下提倡传统文化复兴有何认识?
汤亮:书法独步天下,悠悠数千年,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书法既是汉字的造型艺术,又与中国历代的优秀诗词、楹联、碑铭作品等互为依存,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作用,在文化传承上相辅相成。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额条幅等等,都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还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也都是中国书画艺术催生的传统文化物质。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硬件,才创作出了具有艺术特性的作品。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其影响主要在四个方面:一、“阴阳五行”的古哲学思想,派生出了书法艺术的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对偶艺术论;二、“天人相应”的理念,孕育出书法艺术 “得天趣、通自然”,“不落斧凿痕迹”的境界;三、“中庸中和”的儒学,让传统书法艺术达到了“不俗套”、去“火气”的精炼与和谐;四、“克己修身”的修养,衍生出“书品即人品”、“风格与人格”的一致性。这四种传统文化对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主持人:感谢汤先生接受新华网文化频道的书面采访。今天,我们就书法艺术进行了精彩的对话,下次有机会,我们将围绕中国画创作和古字画收藏话题,继续与汤亮先生对话,希望能得到您的大力支持!
汤亮:谢谢袁主编主持本次访谈,谢谢新华网对我艺术生涯的关注!我对上述话题发表的一些陋见,仅是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