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我们现在所用的身份证,是1984年开始发放的。
现代形态的身份证,最早出现于民国年间。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规定,辖区内15岁以上的人必须领取“居民证”,并规定上街一律要佩带。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底,国民政府宣布以重庆为陪都,所有中央各部院都陆续西迁重庆。1941年,重庆推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1946年夏,国民政府内政部训令各地警察局完全仿照抗战期间重庆市办理居民身份证模式,办理国民身份证,身份证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广州市给居民发放身份证是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的。
壹
中国最早推行身份证之地
宁夏省建立于1929年1月1日,与甘肃、陕西、绥远及蒙古接壤。1933年,马鸿逵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主席。为了加强统治,从1934年开始,马鸿逵在全省清查户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马鸿逵规定居民凡15岁以上的男女须一律佩带“居民证”。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宁夏的身份证最初叫“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
不过,因为布制居民证是缝在衣服上的,经洗晒和磨损,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项制度仅实行了一年多,就变得名存实亡。
1940年夏,马鸿逵又下令制发“宁夏省国民身份证”。为此,还制定了《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发给及检验法》,规定年满16岁以上的男子,均须领身份证,行路住店,均须带证,查无证者,即送警察局扣押惩治。
领证时,均须本人亲自到场,当面填发,对身高要填清几尺几寸几分,面貌要注明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齐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聋子及结巴等症状要在特征栏中准确填出。
最令人叫绝的就是填写手指头的箕斗纹了,填证时,要将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看过。“斗”纹画O,“箕”纹画×。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宁夏经济落后,老百姓无钱照相,马鸿逵又舍不得出这笔钱,才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个土办法。
这里解释一下“斗”纹和“箕”纹。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手指头的纹形分为“斗”、“箕”、“弓”三类。“斗”纹大致是圆圈形的指纹;“箕”纹和“斗”纹相反,外围有开口。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宁夏省的身份证,只发男性,不发女性。因为马鸿逵认为,女性不会出什么乱子。
自1940年夏季开始,历时4个月,宁夏省就完成了身份证发放工作,全省共发身份证25万张。
在马鸿逵统治下的宁夏,必须人人有证,无证则寸步难行。出行的人,必须随身携证,以备检查。宁夏在省城(今银川市)和各县城门口、交通要冲,关卡渡口、堡寨桥头均设立了检查站。各检查站前立一木牌,上面写有16个大字:“不领证者,不准入境;不受检查,不能通行。”
国民身份证制度的实行,为马鸿逵的统治以及防止逃兵、缉捕逃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男子被抽壮丁后,身份证立刻就由部队收存。如有人逃跑,则向出丁户追索。逃兵没有身份证,在宁夏便会寸步难行,要么被抓回来,要么只有逃往外省。
在制发身份证的同时,还制发了“客籍人民居留证”及“通行证”,目的是为了“防范汉奸、间谍、奸党与奸宄盗匪起见”。
贰
凭身份证购买保甲米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12月后,重庆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机关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人口随之骤增,重庆市户口管理的难度增大。为了强化政府对各阶层的民众的规范化管理,1941年,重庆市市长吴国桢决定在重庆推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为了切实助成此项制度,重庆政府先设置“重庆市居民身份证登记处”主管其事。该机构由市长吴国桢兼处长,警察局长唐毅兼副处长。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