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艺批评遭遇“安全”问题(2)

时间:2011-12-28 23:55来源:新华副刊 作者:赵凤兰 点击: 载入中...

 

    我的那位朋友在《当文艺批评遭遇“安全”问题》时谈到文艺批评的棱角和锋芒、力量和洞见、犀利和尖锐。文艺批评不是和稀泥、文艺评论家更不是和事佬。既然是批评,就要批到痛处,而批到痛处就难免语言犀利甚至尖锐;被批评者所不能接受的往往就是这种犀利与尖锐、棱角与锋芒。你说一百句好话他或许心不在焉,因为他听顺耳了;但有一句话冲“肺管子了”,他会立刻拍案而起,怒火中烧,动不动就法庭上见。容不得别人批评一句,这哪里是“权威”应有的风范啊!

 

    解铃还须系铃人。“权威”的这种蛮横心态也大都是被评论们文章的“雨露”滋润出来的。翻看报纸或收听广播,各类作家的各类作品研讨会几乎每天都有,评论家们也大都列队齐整,正襟而坐,侃侃而论。甚至在不认识作家、没读过作品的情况下也能人云亦云、照葫芦画瓢地恭维一番、阿谀奉承一番,然后美酒一喝、红包一揣喜滋滋地扬长而去。这种现象虽不敢妄说极为普遍,但也绝不是个案,应该值得反省和深思。某官员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某评论家闻之,不但自己着手写评论大加褒奖,而且还组织七、八个人群起而“捧”之,殷勤之至,苍天可鉴。不巧的是,正当热“捧”之际,那个官员因年龄而告退,八、九篇评论见诸报端者无几,组织者抱怨评论阵地小而又小。试问,倘若这部小说不是出自官员之手,你会组织一帮人给予褒奖吗?倘若这部小说能和《白鹿原》、《古炉》比肩的话,真正的、客观的评论文章能没有发表的阵地吗?评论界无原则的恭维、奉承以及原则上回避直言和真话的现象,无疑是在助长“权威”的霸气与霸道。“批评家思想的利刃正在法律的威慑下被庸俗的世故人情磨钝”,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批评队伍中有些人不能自重、自律和自觉,因小而失大、见利而忘义。批评,如果是思想者高举的一把利剑时,“权威”奈我何也!

 

    文学的发展需要批评,文艺的繁荣需要批评。批评的力量和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批评者的胆识、素质、禀性和品格更要向钢铁那样去炼成。

 

 

 

 

 

    2011年7月6日

 

    于穹庐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许嘉璐:中华文化要有世界担当
  • 无底线的校园贷当休矣
  • 假期作业别再当“纸老虎”
  • 文艺作假就是自断经脉
  • 抓住对未成年人监护不当的苗头
  • 当深入研究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