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有一个插曲,当年,孙培奎到哈尔滨看望李振盛时,住在报社单身女编辑宿舍里,认识了李振盛的同事祖莹侠。后来,就跟李振盛说:你跟祖莹侠好吧,她是共产党员,人又漂亮。
李振盛在《红色新闻兵》中说:孙培奎是为了爱而分手。
2.
一场空前绝后的
“文革”婚礼
李振盛来到《黑龙江日报》的次年,也就是1964年,祖莹侠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该报总编室做秘书。
李振盛和祖莹侠慢慢产生感情,相恋了。 1968年1月6日,天气晴朗,气温很低,报社的同事们为他们举办了一个革命婚礼。
那时他们的月工资是56元,李振盛就把钱交给同事们去采购,只花了36元钱就置办齐了婚礼用品。
多年以后,李振盛依然记得:那是一场典型的“文革”婚礼。会议室四面墙壁都是“红海洋”,那是用红白油漆涂写的“毛主席语录”;几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几个脱了漆皮的暖水瓶和一些搪瓷水杯,暖水瓶里沏泡着茶水,用大茶盘盛着糖块和香烟,放在桌上招待客人。
这对新人暂时脱掉了平日穿的类似黄军装的外套,李振盛在对襟棉袄外面加一件深灰色的中式对襟罩衫,祖莹侠在小棉袄外边穿一件绿底小白花的素罩衫,另外,除了每人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和总也不离手的《毛主席语录》是红色的以外,这对新人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喜庆的红色,胸前更没有大红花。
婚礼开始时,主持人、资深编辑杨福栋一声高喊:“把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新娘带上来!”这对新人便在同事的簇拥下走进会议室,主持人首先带领群众挥动“红宝书”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大家一起高唱《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接着宣读当天上午刚刚办好的结婚登记证书,随后是新人向毛主席像鞠躬,再向到场的群众鞠躬,最后是夫妻鞠躬对拜。
完成这一套基本程式之后,主持人宣布革命群众向这对新人赠送“最最珍贵的贺礼”———一本由近20人共同签名赠送的《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这是当时作为“最高政治任务”印制的最精美画册。其他的礼品是各种不同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红宝书”和毛主席“宝像”,还有李振盛的老朋友、《大海航行靠舵手》曲作者王双印赠送的用彩色电影胶片编框的一幅毛主席像,背面有其抄录的毛主席诗词《咏梅》。以上这些结婚礼品,都被李振盛完好地保存下来了,有些实物在他的环球摄影展览中,作为“文革文物”锁在玻璃柜中展出。
接着,主持人拿上来一个扁扁的长方形纸包,让这对新人一层一层地撕开纸包,最终看到的是两块红纸黄字的牌子,分别写着“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新娘”,人们不由分说把牌子挂到李、祖二人胸前。这让他俩有点哭笑不得。
“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也算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意吧。在那个年月里,没有多少可以让人欢乐的东西,这个创意也让大家乐了一把。”
婚礼结束后,几位老大姐送这对新人入“洞房”,这个“洞房”是临时借用的报社招待所一个房间,招待所房间原摆着4张单人床,拆掉两张,合并两张,床上铺的是哈尔滨毛毯,价值54元,这是摄影组四位同事集体赠送的,是他们俩收到的最为实用又最昂贵的结婚礼物,这床毛毯他们一直使用至今。
3.
“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
大约半年后,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没有取暖设备的十几平米的房间,这才算有了一个家。李振盛在墙角地板上锯开一个洞口,把那些“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负面”底片用油布包着收藏起来。那时天天都在讲阶级斗争,一旦发现邻居有任何异动,都会有人去检举,所以李振盛在锯地板的时候,祖莹侠就站在窗前“把风”,一有人经过,就得马上停止拉锯,“结果花了一个礼拜才锯开一个书本大小的洞。”后来,报社把李、祖都发配到柳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我们把最可信赖的同事李明达找到家里,就像刘备托孤似的让他看看埋藏底片的洞口,再三嘱咐万一我们有生命意外时,请他务必把这些底片取走保存好,相信将来一定会有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