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吗?(2)

时间:2013-08-20 08:12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昆明湖每年三月举行三轮水战演练

 


  在昆明湖演练水战的日期定在每年三月(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八、十八、二十八;初十、二十、三十。每次用赶缯船8艘,每船25人;八旗共200人,小船不定数,各船皆用本旗颜色三角龙旗,由翼长率领所属部下进行水中作战操练。


  昆明湖东岸北头,存一座城关式建筑,乾隆时期是三层,四周皆建雉堞,最高处建有供奉关羽的关帝庙。乾隆帝定期观看云梯营兵士在此演练登云梯攻城战术,或登上城楼高处,观看湖中水军在船上演练水战阵式。这座建筑后来被毁,但并未按原样复建,只在一层以上高处建文昌庙,称"文昌阁".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经略大学士傅恒奉命率清军第二次征讨金川。先期抵达的云梯兵接连攻下几座雕楼,大部分云梯兵和大部队尚未到达,其首领见来者不善,势难抵抗,遂跑出雕楼向清军请降。


  战役结束后,乾隆大摆庆功宴,犒赏有功将士,同时,将健锐营驻地不远的一座旧庙翻修后更名"实胜寺",竖立两通文字相同的石碑,乾隆亲自撰写碑文,文尾附诗赞道:"犹忆前冬月,云梯始习诸。功成事师古,戈止众宁居。实胜招提侧,华筵快霁初。余何必惜?(字已不清),可以逮豚鱼。"以表彰云梯兵的骁勇。(寺和石碑已不存,国家图书馆藏有该碑拓片,编号为京6043号)。


  此次战役是乾隆帝自矜"十全武功"的第一功。从此,健锐营就像乾隆皇帝手中一只铁拳,曾平定过多次叛乱和外敌侵扰。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到健锐营演武厅检阅练兵状况,对健锐营官兵大加赞扬。《御制阅武诗》写道:"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一时有斫阵,异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师颇着名。"由此可见,在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回部时,健锐云梯营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慈禧恢复京师昆明湖水军操练

 


  慈禧修复"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恢复京师昆明湖水军操练,并建内外水师学堂。"


  水战原非陆战同,昆明缅想汉时功。


  谁知万里滇池远,却在堂阶咫尺中。


  这是光绪皇帝在昆明湖观看操练水军后,联想到汉武帝文治武功所写的《观昆明湖习水战》诗。短短四句诗,不仅道出了昆明、昆明池、昆明湖的渊源,还可看出昔年汉武帝凿昆明池训练水师对清代昆明湖操练水军的影响。


  健锐营最终于1911年随着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灭亡而消失,其驻地变为村庄。如今有许多村名,成为公交汽车的站名,如"船营站"、"厢红旗站"、"正蓝旗站"等。

 

 

  昆明湖为何被寓意为"天河"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之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趺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葙。"可以说是这个神话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后,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又多有演绎。比如,将牛郎星两侧各有一颗较暗的星分别称为河鼓一和河鼓三,牛郎星则称河鼓二,由于三星的形状颇似一根长长的扁担,所以民间又将"河鼓三星"称为"扁担星".传说"牛郎"(河鼓二)在扁担的中间,两头挑着他的两个儿子河鼓一和河鼓三,一直在追赶织女。汉武帝凿成昆明池,模拟天象东牵牛、西织女的格局,在昆明池东西两岸雕刻出精细古朴的两尊巨型石刻雕像,为戈矛林立的水上演兵场增添了几多浪漫风采。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古典园林雕塑。昆明池本是皇家林苑"上林苑"的一部分,湖光山色优美,汉代以后,隋唐年间仍是关中胜景,唐代大诗人杜甫观昆明池后曾吟诗赞叹: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 石鲸鳞甲动秋风


  到了宋代,池水干涸湮为田地,但是用火成岩刻制的两尊石像,留存了下来。"牛郎"在斗门镇,身高258厘米,面部五官端庄清晰,头上短发,发丝缕缕可辨,宽肩硕颌,身着交襟式上衣,腰间束带,俨然一副大丈夫姿态。"织女"在今常在庄村北,身着右衽交襟式长衣,双手垂腹前,上身挺直,作跽坐状。左臂、后臂风化剥蚀严重,头部发辫后垂,面庞丰腴。两像相对而立,相距约十里。对于这对两千一百多岁的"高龄夫妻",当地人不忍以"郎""女"相呼,尊称为"石爷"、"石婆",建庙供奉。每年逢农历七月七,庙会上人头攒动,青年男子为自己"乞聪"、女子为自己"乞巧"、并"乞美满婚姻",庆贺"石爷""石婆"鹊桥相会。


  当年如果照搬昆明池模式,在北京昆明湖东西两岸分别建"牛郎织女"雕像,无疑会与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且充满皇家气派的清漪园极不相称,因此,乾隆皇帝采取了寓意于景、藏而不露的大写意手法,巧妙地代替《汉书》记载的石刻二像,将汉武帝昆明池"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以及西安斗门镇和常在庄"牛郎织女"的形象"寓意"到昆明湖畔,这就是东岸铸"铜牛",西岸玉河北面立"耕织图"碑的本意所在。


  1984年笔者任职《旅游》杂志记者时,由一位家住青龙桥名叫文元的中学生带路,在颐和园高墙外的荒草丛中,为"耕织图"碑拍照。其碑高1.5米,宽1米,厚0.7米,安放于0.6米高的长形青石座上。碑正面"耕织图"三个乾隆御笔遒劲大字和"乾隆御笔"方形钤印清晰可辨,四面是刻满诗文的小字,因经历了230多年风雨剥蚀,字迹难辨。细看几处落款的年号识得,乾隆有三首诗分别是三个年号,落款的季节却相同,即:"仲夏上"说明乾隆帝于农历六月十日左右最少来过三次。因乾隆年间,昆明湖周围并无高墙,视野开阔,乾隆看见湖内外所开辟的外湖和稻田,稻花飘香,莲花盛开,甚感欣慰,即兴作诗刻石以志。当时还曾识出完整两句,即: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题诗:"玉带桥边耕织图,织云耕雨有东吴。"我把发现石碑的消息和照片发表后,颐和园管理人员将高墙外移,将石碑圈入园内。


  昆明湖边"铜牛"背上的"金牛铭"是铸造"铜牛"的"说明书",其要点为:"铜牛"意义在于"安澜"……另据(清)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校勘等职的吴振棫所撰的《养吉斋丛录》中记载:"……玉河北立石,镌耕织图三字。又……湖东铜牛一,乾隆乙亥铸,寓汉书石刻牵牛织女之意。"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