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功与过

时间:2014-09-21 08:30来源:大西北网-羊城晚报 作者:陶短房 点击: 载入中...

抗生素

 

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耀眼一笔之后

 


    自从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人类所使用的第一种抗生素——盘尼西林(青霉素)后,人类就进入了“抗生素时代”.


    曾有人把盘尼西林和磺胺等抗生素的发明和临床应用,称之为“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进步”.这句话丝毫不夸张: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人们对于各类凶险的疾病往往束手无策,很大程度上要仰赖病人本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


    当青霉素、链霉素等一系列抗生素(通过发酵、合成等工业化手段批量制造的化学制剂)出现后,其杀灭病菌、抑制病菌繁殖的特效,让许多曾叫人胆寒的疾病,如肺结核、梅毒、淋病、鼠疫等,得到了有效的治愈和控制,成批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抗生素被视作救死扶伤、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成为万众瞩目的科技发明。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剂盘尼西林(青霉素)曾被囤货居奇的投机商炒到近乎等量黄金的价格。但随着抗生素生产门槛的降低,这种疗效又快又好的药剂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如今不仅工业化国家,即便卫生条件滞后的许多不发达国家、地区,在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帮助下,也能基本满足抗生素的需求。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问题的出现及恶化。


    由于相较于其他治疗手法,抗生素效果好,见效快,且价钱也越来越便宜,患者及其家属开始对抗生素产生一种依赖性。随着医保体制在许多国家的推行和完善,医疗部门和医生都希望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治愈患者,避免宝贵的医疗资源、资金被少数患者长期占用,因此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加大抗生素用量,或同时并用多种抗生素,以期提高疗效。


    在一些国家里,处方药的控制不严,人们可以方便地在药房直接购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抗生素的滥用--一些患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症状过度担心,从而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过量或不必要地服用抗生素,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生病,却也因对身体状况疑神疑鬼,而自行吞下抗生素药片。


    许多医学家都指出,抗生素仅仅对细菌、真菌等拥有细胞的病菌具有杀灭抑制作用,而对病毒类疾病基本无效,但在现实治疗中,许多患者在患上诸如病毒性感冒等病症时,也会要求医生开抗生素,而许多时候医生也照办不误。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肉、蛋、奶摄入量的增加,和机械化养殖的普及,普遍应用在家畜、家禽饲养中的兽医用抗生素,也开始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滥用抗生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不断加强。所谓“抗药性”,指病菌对抗生素的杀灭、抑制作用产生抗体,从而令抗生素的效果显着下降、甚至基本消失。


 

“超级细菌”的变异速度超过抗生素研发速度

 


    早在2001年,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挪威人布伦特兰夫人,就在专题报道中,明确指出滥用抗生素及由此所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2010年,世卫组织再度发表公告,表示抗药性细菌已日益成为“全球公共问题”,并正影响多种传染病的控制。公报指出,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许多致病细菌已变异为多药耐药性细菌(即所谓“超级细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令治疗变得十分困难,公报将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抗击耐药性细菌”.


    但问题并未因此得到好转。


    在世卫组织呼吁之初,“超级细菌”尚主要肆虐于南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普遍使用的抗生素都是落后一代、两代的过时货,“超级细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而在工业化国家,抗生素的不断更新换代,尚足以跟上病菌变异的步伐。


    但近年来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2012年英国医学家称,在短短5年不到时间里,英国耐药菌感染已增加了30%,出现了诸如“杀不死的大肠杆菌”等“超级细菌”;更早一些,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主任乔治·鲍斯特就发出警告,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将在5-10年内突破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万古霉素,从而在2010-2015年出现令人担心的“抗生素窗口”,也就是说,“超级细菌”的变异速度将超过抗生素研发速度,从而令人们在一段时间里无特效抗生素可用。


    这并非危言耸听:2011年7月,德国联邦公众传染病预防与监控主管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宣布,在德国和荷兰此前突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所有27例在两个月内死亡的患者,都是被“超级细菌”夺去了性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警告,如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得不到扭转,人类很快将进入所谓“后抗生素时代”,届时许多原本极普通的病菌感染类疾病都将无药可用,“细菌将像抗生素发明前那样无法被杀灭”.


    世卫组织指出,除了滥用抗生素外,导致耐药性危机爆发和“超级细菌”肆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抗生素是速效药,且其临床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对于医药巨头们而言,开发新抗生素在商业上风险大、利润低,美国抗感染学会2011年一份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全球投入抗生素新药开发的药企有近20家,而如今仍在这样做的大型药企,已只剩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两家。


    其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假抗生素”开始流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2013年针对本国1万家网上药店调查发现,97%的抗生素销售都不符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医药监管标准,而世卫组织在80个国家进行的监测调查表明,抗生素已成为全球造假最多的药品之一。这些“假抗生素”通常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假药,而是以次充好,或以淘汰的旧制剂冒充新制剂,因此它们对病菌的杀灭作用有限,却很容易令病菌产生更强的耐药性。


 

 

如何应对“抗生素危机”?

 


    针对“抗生素危机”,世卫组织2010年的公报提出4点要求:严格监测“超级细菌”、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进或执行有关停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的法规,以及严格执行诸如洗手等预防控制措施。


    一些科学家指出,由于抗生素产业风险大、投入高、利润低,仅仅依靠商业杠杆很难促进抗生素新药研发,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鼓励药企加大开发力度。2011年,美国通过《抗生素开发激励法案》,宣布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将给与新兴抗生素开发和审批优先权,接受审评申请后6个月内必须启动审评,从而加快其对新抗生素的审批速度,法案还宣布延长新抗生素的专利独占期限,以保护新药开发者的利益。欧盟、加拿大等国也正研讨类似的激励措施。


    美欧等国还采用直接资助的方法,鼓励新抗生素的研发。如NM4TB(针对耐药结核病的抗生素新药研究)和ActionGEN(从放线菌中提取新抗生素的项目),前者有来自13个国家的18名科学家共同推动,后者则由9个欧洲国家和韩国的18名科学家共同主持,项目均得到欧盟的官方资助。由此,一些大的医药公司也重新投入到新抗生素开发。


    然而这一切的见效都需要时间,人们必须努力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为新药的研制争取时间,避免“抗生素窗口”在新抗生素推出前出现。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