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有雏形 "桃梗"是最初的春联(3)

时间:2014-02-08 08:24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冯艳 点击: 载入中...


  当年的拜年也很有讲究的,传统的拜年方式是作揖和磕头,平辈之间作揖,晚辈给长辈拜年得磕头,当然长辈也得给晚辈压岁钱。新式的拜年方式是发名片:把自己的名片塞到人家门缝里,或者交到人家的仆人手里,连招呼都不用打,就等于拜过年了。


  拜年的名片有讲究---必须要“挂红”,要么红纸黑字,要么白纸红字,总之得有红色,表示喜庆。名片上还最好再带上“口彩”,例如“恭贺年禧”、“恭贺新禧”、“恭祝年丰”这样的祝福语。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大统一,国民政府不仅重申春节不准放假,而且欲彻底废除旧历,以显示其“革命”的决心。放假方面,则严令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传统历法就此成了禁止使用的“废历”.1929年春节若有人在街上喊“春节快乐”、“恭喜发财”,会被当成反动派。

 

 

  50年代  在家过年三天然后上班

 


  过年引语: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


  过年特点:老传统的串门拜年,年味最浓。


  那时的春节,人们是在“当家做主”的巨大喜悦中度过的,“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大喜大喜,今年又比去年强!”等话语挂在嘴边。


  人们常编一些鼓词、快板书、歌、诗词自娱自乐。1958年流行的一首歌名叫《欢度佳节迎新春》,其中写道:“歌声震云霄,万家灯火明,欢度佳节美景迎新春,抬头看,这里是狮子在跳跃,那里是长龙在翻腾,彩灯万盏庆丰收,万人同声唱和平,唱和平。”


  抗美援朝时期,每逢过春节,祖国各地人民都要写信慰问志愿军,而志愿军战士也要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写道:“正当春节就要到来的时候,请接受我---一个战斗在朝鲜天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士,向你们---我们伟大祖国人民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人们一般只是初一到初三在家过年,然后便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劳动者们在工厂里载歌载舞,说得最多的就是“劳动最美”.

 

 

  60年代  单位开起了团拜会

 


  过年引语: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过年特点:发电报给亲人送祝福


  60年代的春节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庙会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那时,只有一些国家机关或高干家中有电话,还是那种古老的转盘式电话。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写信、发电报是最常用的拜年方式,电话拜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稀罕事。


  当时,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五六十年代,“团拜”兴起,大家在单位开个会,领导在会上和大家互相拜年,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领导们倡议“四要四不要”,即使是跟自己的长辈也要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70年代  百姓拜年多了家长里短

 


  过年引语: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


  过年特点:春节前捎封家书


  上世纪70年代,既感受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又迎接改革开放的第一缕阳光。当时过年的口号是:“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联大致相同:“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


  70年代人情味浓了,有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的春联。70年代的开篇话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接伟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70年代早期春节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普通百姓而言,过年互相拜年时,说得最多的是“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时代话语变得轻松,春联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拜年也多了家长里短的寒暄。

 

 

  80年代  送贺年片流行起来

 


  过年引语:您过年好啊


  过年特点:贺年片都要攒起来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明星同喜同乐。


  80年代是激情飞扬、万象更新的年代,流行语已经大大不同了,光说贴春联,词句都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当时,兴起来倒贴在单元门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


  80年代,最流行的可能就是“脱贫致富”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只生一个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些口号流行语满街都是。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豪言壮语少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恭喜发财”重新成为时髦拜年话。


  对学生们来说,过年互送贺年片这一方式开始流行起来。

 

 

  90年代  选择自己中意的过年方式

 


  过年引语:身体健康、恭喜发财


  过年特点:BB机成为拜年工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起来,年夜饭上不但有了鸡鸭鱼肉,海鲜品种也多了起来。电话拜年、打传呼拜年、贺年卡拜年……这些都成为当时流行的拜年方式。从1996年开始,我国有了7天春节长假。春节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假期。90年代初开始,广州、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国主要城市陆续立法禁放鞭炮。随着爆竹声越来越远,很多人认为,年味在90年代越来越淡了。春节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开始选择自己中意的过年方式,喜欢个性过年。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春联撷趣
  • 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 秦朝管理滞后惹祸
  • 姜子牙和周公怎样办公司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